在农村学校上美术课——结合乡土特色 开发校本课程
http://sfhh.cn   2015年4月27日

 

重庆市永川区江永初中 刘远霞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①,这是早春三月乡间常见的情景,除了自然的物象,田野上还有工作的农人,嬉戏的孩子,他们有的放着牛,有的打着水仗,还有的正拿着课本背诵着才学的内容,好一幅生机勃勃的大地初春图。这让我想到米勒的《晚钟》,沐浴在夕阳余晖里的农人,放下手中的活计听着远处教堂的钟声,虔诚地祷告着......②。这是东西方普通的农村生活画卷,都那么生动,那么纯美。这一切让作为在农村学校当美术老师的我惊叹,也让我思索,身边有如此美好的情景,而我们的美术课又那么难上?可以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吗?可以把教学与自然结合起来吗?
    农村学校的美术课该教什么?怎么教?美术老师怎样把学生从“审美实践”引领到“审美欣赏”③?再创造“审美价值”。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什么叫美,美是什么?生活中的美就是见到师长打招呼,美就是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每一份劳动成果,欣赏热爱自己的家乡等等。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美消除了自然美的局限,它高于自然美④。这就需要我们的美术老师要善于到生活中去发现,去挖掘,去提炼,去创造!首先要求美术老师具备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以不同的视点看到的视觉效果是不一样的,换个视角看也许更美或者去寻找观察事物的最佳角度;其二还要有执着的探求美的精神,米开朗基罗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去画西施庭天顶画,最后创造出惊世骇俗的杰作。古语道:“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弃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其三就是要有能够创造美的能力,如果没有创造,人类可能还是原始的猿类,生活因创造而美好,生命因创造而精彩;最后扎实的基本功是丈量尺,决定你能走多远,只有从根处着力,拥有牢固的地基才会建成漂亮的高楼。
    现在我浅谈一下自己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一些经历与探索,这只是为农村美术教育提供一种实验的可能。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在题材的选择上,教科书的内容我会选取自己适宜的部分,另外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乡土的自然人文特色作为教学的内容。比如七年级上册第5课《花圃》⑥,就结合乡村实际,联系初冬时节田野中正在盛开的野菊花对课题内容进行展开,野菊花就在他们的身边,时时可以看,处处可以闻,把野菊花带到课堂上,让课堂溢满花香,在带有大自然泥土气息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创造。通过阿拉伯数字镜像再反向组合在一起,最后再创造性地变化呈现出另外一种“自然”的景象,看见那一幅幅数字作品真让人惊叹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奇妙而伟大。当然也结合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欣赏植物美的生命状态,并通过置换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设计的奇妙,拓展他们的视野,开启他们创造的阀门。
    其次,合理分配欣赏课、绘画课、制作课的比例。在农村学校欣赏课里需要对中外名画有一定的介绍,讲述一些关于画家的趣事,解析名画。跨越时空带他们去体会经典画作的艺术魅力,学生会很感兴趣,既拓展审美视野,又陶冶了情操,还提升了审美水平。当然绘画课和制作课也很重要,协调学生的手脑结合地能力,这也是开设美术课的目的之一。其实我们可以把几种课融合起来上。比如初春的时候,就给他们上《家乡》,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际在于少年的成长,通过对家乡秀美的山水、淳朴民风的介绍,让学生去感悟这片他们世代休养生息静穆而厚重的土地,通过欣赏摄影作品《晨雾》、《赶集》、《插秧的老农》、《晨曦中的少年》,让他们去发现欣赏生活,认识家乡的美,激发他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家乡而好好学习。尝试描绘出多姿的家乡,想象未来家乡的面貌,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这种课就是集欣赏与绘画想结合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把未来的家乡通过制作的方式表现出来,把二维平面变换成三维立体空间,步骤是:先观赏——再绘画——最后制作,巧妙地把几种课程结合起来,真是有趣的探索。
    第三,学习必要的绘画的技法,在农村美术教育中对绘画技法的要求不能过高,因为经济条件的制约,不能让美术学习成为学生的生活负担,尽量让他们用最简单的绘画工具,描绘出最美丽的画卷,那怕就是一支铅笔,一个美术本,只要能描绘出心中多彩的感悟就够了。我认为农村学校的美术课主要的还是在于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不是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专业的画家,所以美术教师在面对自己的学生时,可以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地区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画种进行教授,我个人比较喜欢用素描、蜡笔画、中国画来进行教授,这些画种用的材料少,而且效果也好。
    第四,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教学。利用自然材料,不需要多少经费,材料本身就具备一些天然的纹理质感,比如泥土、石头、植物、蔬菜等等都可以拿来制作。比如七年级下册《远古的呼唤》,就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树叶、羽毛、石头等天然的材料来进行设计制作,这样更能体现古老的感觉。比如还可用一些所谓的“废品”废旧材料来上创作课,有人说这个世界没有“废品”这个词的,如果有那只是放错地方的材料而已!把废旧材料拿来再创作,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改造,一件件具有现代感的作品就创作出来了,将“废品”变成艺术品!化腐朽为神奇!
    总的来说,虽然农村学校的条件艰苦,教学材料有限,但学生同样需要艺术的陶冶,需要美的沁润与释放,所以我们不能放弃美术教学。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伯特·里特曾说:“艺术教育不是为了训练儿童的服从性,而是为了儿童生长的自然秩序的陶冶。”学生就像土地上的农作物,而老师这个大地的耕耘者如果能够结合土质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相信会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到生活中去发现挖掘,美真的到处都是,生活在广大农村,这里有最清新的空气,最淳朴的人们,有麦浪滚滚,有稻花飘香,有初春的嫩绿,有丰收的金秋,有寒冬的贮藏,有盛夏的怒放...... 好多好多变幻莫测美不胜收的景象,大地就是一块展开的画卷,让人流连忘,物我两忘。农村学校就置身于大自然当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⑦好一幅美丽的田园生活画卷,让我们与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陶冶,去懂得其实他们就置身在画中,生活就是创造,劳动者就是最伟大的画者。让学生的想象力跳出农村狭小的空间,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去创造去绽放,为农村美术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注: 
① 苏轼的一首题画诗,《题惠崇春江晚景》。
② 米勒的《晚钟》,表现的是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讷、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
③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给人带来了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马克思把它称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是一种自洽自足的存在。人一旦达到自己的本质,实现自我,使自己真正成为人,就创造了一种“审美价值”,就可以获得一种美感愉悦与精神满足,享受一种心灵的安宁、感情的平和、生命的快乐与幸福。人的“做人”与人的“求美”是内在地联系统一在一起的。
④ 黑格尔美学观点
⑤ 出处 《荀子·劝学》
⑥ 本校所用美术教材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⑦ 陶渊明《饮酒》


(阅览次数:3165次) 【  】 【告诉好友】 【关闭】  

友情链接
未来学校美育教育 | 双师职业技能证书查询 |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 美育教育综合考评证书查询 | 中国教育智库网 | 国家开放大学 | 七彩星光·美育教育重庆考评中心 | 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号:渝ICP备11007614号-1 公安共信息网络安全备案号:50010501500251
本网站技术支持:重庆立春文化艺术传播中心    后台管理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回兴松鹤路108号2-16  邮编:401120 电话:023-67527534  18983085674  
您是本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