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苏州日报
“这些艺术家们就像是一只只风筝,不论飞得多高,苏州土地永远握着牵引他们的细线”“用新颖的方式展示悠久的传统文化,这种艺术语言的表达极具魅力。 ” 千年水墨,文脉绵延,古老的艺术以全新的艺术语言焕发新春;大笔挥毫的率性泼墨,精描细绘的工笔写真,新奇臻妙的组合装置,光影斑驳的互动影像……18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艺术家凝聚成一股水墨新力量,在苏州本色美术馆完成了一场当代艺术的华美转身。
重塑标杆掀起本土互动
“作为苏州本土当代艺术家的首次集体展示,此次展览可谓树起了苏州当代艺术的一个新标杆”,本色美术馆馆长陈翰星介绍道,“这样一次全新的尝试,将极大地促进苏州的艺术界、文化界乃至社会公众间的良性互动。 ”展览现场,参展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与广大艺术爱好者济济一堂,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探讨如何在传统水墨艺术高度发达的语境中使当代水墨突出重围。 充满禅意妙趣的山石走兽,表情如梦如幻的水乡少女,线条缤纷缭乱的抽象人物……各具强烈风格的艺术家们以同样的水墨挥洒出不同的激情。以沈宁、雷苗为代表的女性艺术家展现了鲜明的女性诉求与女性情感,充满女性意识的声音给其他参展艺术家以深刻的启发。此外,云集现场的艺术爱好者也通过相互间的切磋交流产生出有力的互动。“虽然我并不从事绘画工作,但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的爱好者,我可以从此次展览表达出的理念与形式得到裨益。 ”家住金阊区、从事语文教学的钱老师说,“用新颖的方式展示悠久的传统文化,这种艺术语言的表达极具魅力。 ”开展首日迎来的五百多位观众通过与艺术家、评论家们的现场互动,为水墨艺术表达当下时代注入了令人欣喜的力量。
春风化雨扎根吴地土壤
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极具现代感的简洁线条,给古老的吴地建筑赋予全新的内涵;一池明镜,几株老枝,黑白光影的简约对比诠释出古韵今风的艺术理念。出自马得镜头的“苏博系列”以黑白影像的独特方式重新解读了广为市民熟悉的苏州博物馆。“原来图片还可以拍出这么浓的水墨味道”,前来观展的艺术爱好者许先生感叹道,“如此看来,苏州博物馆的吴文化特色似乎更显著了。 ”一树明媚烂漫的白玉兰在枝头华丽绽放,几只娇憨喜人的花猫争相扑蝶,一个伏地沉睡的少女在百合花香中酣然入梦,沈宁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前聚集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栩栩如生的纤细毛发,活灵活现的传神表情,人物场景的巧妙置入,沈宁以东西文化的巧妙碰撞将吴门画派中的传统花鸟题材进行了全新的演绎。“这些艺术家们就像是一只只风筝,不论飞得多高,苏州土地永远握着牵引他们的细线”,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负责人李超德说。喝着苏州井水、说着吴侬软语长大的艺术家们,浸润在底蕴深厚的吴文化中,其创作深深地扎根在苏州的土壤中。受惠于苏州的拳拳养育之恩,又回报于本土文化的繁荣建设,他们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发出了“苏州力量”的洪亮呐喊。
古今交融迸发欣喜力量
土黄与深灰的底色勾勒出层次鲜明的框架背景,深红袈裟、神色淡定的僧侣静静伫立,来自刘佳的“修行者系列”,通过六个单幅的组合,使一个充满思辨色彩的藏区苦行僧呼之欲出。“我以往的创作都比较写实,‘修行者系列’可以说是我个人的一次全新尝试。 ”刘佳说道。传统水墨画总是讲究留白、注重余韵,但此次刘佳打破了这个古老的框架,不但通过斑斓色彩的介入传递出强烈的感染力,更以点、线、面的重新构架将封闭环境中的寂寞苦行烘托得淋漓尽致。 凌乱的羽毛,倔强的姿态,深浅有致的墨色,通过大笔的挥毫将一只雄鹰跃然纸上。三幅从不同角度展示同一只鹰的“面具系列”,以庞大的尺寸给观众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作者沈沁是一位从苏州走出的才情女画家。曾以《马拉之死》这般用中国语言解读西方美术史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的沈沁,通过一段时间沉淀酝酿,以喷薄之势完成了个人风格的完美转型。硕士毕业于中国美院、在云南艺术学院工作的沈沁表示,这两年来她回到苏州参加展览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她感觉家乡的文化艺术氛围越来越浓烈,为艺术家提供的平台也十分具有吸引力。“我相信,走出苏州的艺术家们今后必然会走向回归之路。 ”这位当代艺术的新锐人物如是说。 |